大兴安岭科技创新助力兴林护绿
黑龙江日报4月29日讯4月的兴安春寒料峭,山阴处仍有积雪。一大早,加格达奇林业局白桦林场的资源管护外业人员准时进山开始每天的巡护工作,他们的手机上安装了LOCUS定位软件,据林业局宣传部的同志介绍,应用了LOCUS定位软件后,有效地解决了管护工作的难度和节省了不少时间,这个软件帮助管护人员在巡护中记录路线轨迹,查看林班、管护边界。如发生林政案件,管护人员可以进行定位调查、测量面积,使用手机、照相机进行拍照,使管护调查工作变得简单易行,数据真实可靠。这是高科技在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管护中运用的一个典型事例。
科技应用为资源恢复提供动力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年间,高科技广泛运用于大兴安岭的森林管护、营造林、防火以及森林生态食品、生物医药、森林碳汇、水经济和绿色矿业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森林资源恢复和产业转型。
据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总工办主任王雪松介绍,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大兴安岭地区科研人员就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开展了森林顶级群落恢复、生态脆弱区保护恢复、濒危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保护、西伯利亚红松造林等专项研究。
西伯利亚红松引种、造林及推广效果很好。目前,大兴安岭西伯利亚红松引种育苗和造林试验,已形成一整套符合我国高纬度寒温带地区的西伯利亚红松种子催芽处理技术、播种育苗技术、造林技术、嫁接技术等。“‘苗木保鲜袋’、‘容器杯育苗’、‘人工直播’等技术,在营造林工作中的推广使用,使苗木遗传品质提高10%,成活率提高10个百分点。”大兴安岭地区营林局造林科科长杨菲说。
森林病虫害被称为“无烟的火灾”。走进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有害生物标本实验室,记者看到数百种有害生物标本排列有序,几名技术人员在显微镜下操作各种实验。这家单位工作职责是防治森林病虫鼠害及有害植物,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造林成果。副站长卢旭弘介绍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他们对松毛虫、天幕毛虫、蛀干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科学防控,有效地控制了有害不成灾,确保了绿化造林成果。
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有效地促进了森林面积的增加,提高森林覆盖率,确保森林面积蓄积稳步增长。来自大兴安岭地区营林局的数据显示,“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区共计完成人工造林.34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8万亩,补植补造.13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中幼林抚育.4万亩,四旁植树及城镇绿化大苗、大苗造林.4万株,义务植树.29万株。
高科技成森林防火“尖兵”
卫星通讯指挥、无人机、林火监控系统、全道路森林消防专用车……使大兴安岭森林防火队伍的装备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等特点。
加格达奇林业局防火办副主任刘洪昌说,林业局施业区面积96万多公顷,目前,设立防火视频监控点33个,在局防火指挥中心“远程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拼接显示大屏幕上监测实况一览无余。防火期间,防火队伍还配备无人机、全道路运兵车、卫星应急无线电通讯车以及定位导航设备,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扑灭。
“这几年,我们的瞭望设备由最初的25倍单筒望远镜更换成了倍的远程电子监控设备,监测半径也由20公里达到30多公里,实现瞭望无死角,在千里之外的林业局防火指挥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工作人员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施业区内的监控画面,这极大地提高了防火能力。”加格达奇林业局第16号防火瞭望塔暸望员王文玖说。
像王文玖一样的防火瞭望员通过瞭望及时发现了多起森林火情火警,因早发现早报告,均被迅速扑灭,没有酿成大灾,将资源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近年来的瞭望工作,王文玖还悟出了瞭望员互望方位角的计算方法,并把这个方法向林业局防火指挥部的领导做了详细的汇报,成为林业局瞭望员培训班上的一个课题。
高科技成为大兴安岭森林防火的“尖兵”。记者了解到,由于在高科技方面狠下工夫,使林区在森林防火中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及时扑灭、及时查处“五个及时”,年全年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特别是秋季森林防火实现了“零火情”。
林下经济技术提升产业发展
产业转型也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一项内容。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总工办主任王雪松说,主伐全面停止后,农林科学院确定小浆果、食用菌、北药、马铃薯、有机农业等重点研究学科,集中力量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加大对县区局的科技服务力度,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切入点,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发展之路。
他们依托本区丰富的蓝莓资源,通过提高野生蓝莓的单位面积产量、开展人工品种栽培以及选育耐寒品种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把野生蓝莓产量提高至原来的二倍。掌握了蓝莓组培、扦插快繁和生根技术,筛选出适合栽培的优良品种并总结出配套的人工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于生产。选育出可自然越冬的优良无性系品种“紫水晶”,已通过黑龙江省品种认定,并在新林林业局推广株。
马铃薯科研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利用马铃薯脱毒技术、选育新品种“兴佳2号”成功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在湖南、广东、福建和广西等南方省份得到大面积种植,累计推广面积20万亩。目前,优质种薯远销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推广脱毒马铃薯万亩,产值达81亿元,亩增产斤,亩净增效益元,累计增收13.5亿元。
科技创新助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年间,大兴安岭生态保护成效明显,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转中有稳、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发挥着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
行署资源局提供的一组数字清晰地展现出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截至年,全区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6万公顷,较天保工程实施初期提高了43.3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9万公顷,提高了54.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4.21%,提高了6.56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5.85亿立方米,提高了0.73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蓄积、面积和森林覆被率的恢复性增长。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35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4万公顷,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大兴安岭寒温带自然保护区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