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乌鱼绣在飞针走线中感受非遗魅力
新华社哈尔滨7月13日电(徐凯鑫、刘赫垚)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乌鱼绣传承展示馆内,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春艳正和绣娘一起“飞针走线”,灵巧的手指拈着细如牛毛的绣针上下穿动。远远望去,绣布上的图案宛如画笔勾勒般流畅自然。
乌鱼绣是金代传统刺绣吸收乌裕尔河流域各民族刺绣技法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刺绣流派。北安市是乌裕尔河的源头,也是乌鱼绣的起源地之一。作为北安乌鱼绣第四代传承人,王春艳从小便和祖母学习刺绣。由于对刺绣的热情和突出的艺术天赋,家人对她一直悉心培养。
“小时候,家里的牛奶和羊奶舍不得喝,都用来给我泡手。”王春艳说,做刺绣,一双光滑细嫩的手格外重要。绣制人物皮肤、五官、毛发等,都要用比头发还细的桑蚕丝线。粗糙的手指容易将丝线刮“起毛”,影响绣品整体视觉效果。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春艳在刺绣。新华社发徐凯鑫摄
不同于一些刺绣惯用的“小针脚”,乌鱼绣多用粗犷的“长针脚”绣出灵动细致的图案。王春艳说,乌鱼绣融合豪放与细腻两种特点,具有古风古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方人的性格特点。
展馆内,一幅马头刺绣格外引人注目。“当有光洒在上面时,你会感觉马儿在注视着你。”王春艳说,创作这幅作品时,她别出心裁,跳出“以满为好”的传统刺绣观念,选择“做减法”:以黑色绣布为底,采用留白的方式,仅用丝线勾勒少部分马头轮廓,别有一番神韵。
“灵感、创新、寓意,是一幅好作品要涵盖的元素。”王春艳认为,当刺绣上升到非遗级别,技巧只是基础,善于从生活中探寻灵感,不断钻研创新,并赋予作品独特的灵魂,这才是一位非遗传承人应具备的特质。
北安乌鱼绣作品。新华社发徐凯鑫摄
当然,王春艳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多年前,她也曾为了生计到处奔波。“那时候没人知道乌鱼绣,用再贵的原料,花再多心思,也卖不上好价钱。”她说,最难的时候,自己连房租都交不起。
“酒香也怕巷子深。”王春艳知道,虽然自己对绣品质量有信心,但也需要打出品牌。她开始四处布展,参加各级别比赛。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地,乌鱼绣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人们开始重视作品中蕴含的艺术价值。
与此同时,北安市政府重视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帮助乌鱼绣申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免费为王春艳提供平方米的展馆场地,她再也不用在阴暗潮湿的商场小摊位展示自己的绣品了。王春艳说,有了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乌鱼绣从籍籍无名到为人所知。
随着乌鱼绣吸引更多“粉丝”,王春艳创立了乌鱼绣技能培训学校,将绣艺免费倾囊相授。截至目前,她已培训0多人,并组建绣娘团,其中有“宝妈”,有乌鱼绣爱好者,还有靠这门手艺增收的贫困户。
71岁的脱贫户李云霞去年开始和王春艳学习乌鱼绣。“刺绣对体力要求不高,心细就成,工作时间也自由。”李云霞说,现在给香囊、扇子等物件绣制图案,不但能挣钱,还丰富了老年生活。
看到乌鱼绣的发展和乡亲们的日子一同向好,王春艳倍感欣慰。“非遗的意义不是陈列在博物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才是真正的传承。”王春艳说,将北安乌鱼绣继续发扬光大,是她的毕生心愿,她会和广大乌鱼绣爱好者为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