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琦明让影像传承历史,为明天定格精彩
刘军连门诊时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342232630205756&wfr=spider&for=pc东北网10月22日讯(记者许诺)日前,“让世界看见黑龙江—城市的好朋友”大型创作活动接近尾声,旅美学者、影像文物保护专家宋琦明博士从美国带来专业团队及世界顶级的影像制作仪器设备终于在家乡如愿完成这一创举。他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创作,不但要以古法现今人,为城市的未来创造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更想唤醒一种意识,传递一种文化理念。(一)20年夙愿,跨越年摄影史,用人类最早的古法成像技术结合当今最顶级的四亿像素,拍摄百位市民群像宋琦明是一个绝对的“矛盾体”。他是哈尔滨人,却能熟练的听说读写粤语;他是东方人,现在却生活在西方;他是一个时尚的现代人,但每天埋首在19世纪的古老文献与设备中钻研摄影演进史,从古老的摄影术中发现抢救文物的新方法。他在古与今之间不断地穿越变换着角色,用20多年的时间打破自身局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从没让自己好过过”。他就是这么一个不断在矛盾中寻找新的平衡的探索者。宋琦明工作照。5岁时对照片的疑问,因为没有被很好的回答,他一路探寻,不但建成了包含六千多件影像文物的中国第一套影像文物鉴定基因库,还成为了美国伊士曼博物馆董事局中最年轻的董事,成为世界大型博物馆决策层中非常罕见的华人面孔。9月9日,自“让世界看见黑龙江—城市的好朋友”大型拍摄创作活动在哈尔滨开拍起,宋琦明的生活一直在高速旋转中度过。“这三个月,天天工作到凌晨”。“拍摄的起因之一,是他无法从现存城市档案和博物馆藏品中看到过去哈尔滨各行各业人的样貌,无论是,,,抑或是或,那时的哈尔滨人是什么样?回答总是模糊的。“既然我今天看不到,找不到,那么我就做一套留给未来和我有同样问题的人!”作为国际顶尖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专家,宋博士非常熟悉世界博物馆的入藏标准和流程。“之所以结合摄影史上最早的负片转印正片的技术和今天最高的四亿像素成像科技,就是要能以摄影史两端的科技创造一个维度,选取今天城市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真切定格他们的精神风貌,留给未来的历史”(二)总会有一段影像故事,让你怦然心动这次的拍摄,其实是一个“摄中摄”的过程。宋博士在拍摄哈尔滨一百个精英市民的同时,来自美国的纪录电影团队也在实况拍摄他的拍摄过程。“我其实也是在探寻,是不是我自己的记忆,也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是不是我所珍惜和遗憾的,也是大家所珍惜和遗憾的?”所以,宋博士总会对被摄者先进行一段简短的采访,关于这座城市的印象和感受。宋琦明博士在宣讲影像文物保护知识。“从这么多市民讲述的故事中,我体会到我所做的事的重要意义所在,正是无数个体的记忆,汇成了弥足珍贵的共同的城市文化记忆!”。在拍摄过程中,常有好多人听说宋博士是影像文物保护专家,就拿着家中的老照片请宋博士修复,请他用高科技手段把照片尽量永久的保存下来。宋博士再忙也总是欣然应允。“我觉得大家的故事都太感人了,相比那些身在文物保护单位却不重视影像文物的人来说,这些百姓真实表露出的情感,是对影像文物最大的致敬!”来自道外的陈氏正骨的第六代、第七代传人都来参加了拍摄活动,他们特别带来了年家里的营业执照,并咨询如何把这件影像文物正确保存,得以流传下去。“我学着用我经常听到的那样的口吻问他们,这张照片有那么重要吗?”宋琦明得到的答案让他非常欣慰,陈氏正骨第七代传人陈禹蒙在宋博士的采访中坚定的说:”这张照片是我要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绝不允许它被破坏和遗失!“的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相簿中的任何一张照片就都像一位会呼吸、有生命的亲人或老朋友,在一段段影像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故事。影像可以锁住过往,等到未来再次开启时,其产生的震撼让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透过照片,那些极小的快乐和一触即发的痛苦都历历在目,曾经熟悉的人和事也都跃然而出。(三)让影像溯源,为城市留住“根”与“魂”历史文化遗存,不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城市,都是珍贵的资产和纪念。作为一个影像文物保护专家,宋博士对自己家乡的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十分
上一篇文章: 朝花夕拾听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和它 下一篇文章: 激发新动能龙江新实践从生物资源丰富看龙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