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调剂择校与技巧,上岸者的干货经验分享
作者简介:效坤诗迷。
调剂,类似赌博,是一个运气活,但也有相当的技术成分,按照套路打完牌,才能安然听天由命,否则那种“当初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的悔恨很可能会长期萦绕在心间。而出身一般,条件一般的考生,想要在调剂中如愿升学,避免盲目选择,有固定套路就更为重要。
在择校之前,要先对自己读研的这三年以及硕士毕业之后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参考这个规划来进行择校。诚然,时过境迁,等真的读上了研究生,计划很可能会改变,但这并不能成为在人生关键节点无计划盲目选择的理由。
所有的考研择校,在刨除喜好等个人因素之后,只有三个重要角度需要考虑,即地理位置、学校条件、学科条件。在此声明,此三因素并非个人独创而是参考借鉴了永平法硕李志勇学长的观点,在巨人的肩膀上踮起一小步。
所谓地理位置,指的是学校所处的城市,是首都,还是直辖市,还是省会,还是四线城市,并不需要具体到学校是否在郊区、交通是否便利。通常来讲,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竞争更为激烈,而偏远地区(B区)的双非学校竞争大多不算激烈,省会城市的学校比省内其他城市的学校竞争更激烈(要是同样档次的学校,不能是省会双非同其他城市的比,例如将南京审计大学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校区相比较)。相对反常的是B区的几所,比如广西大学、贵州大学等,参与这些学校调剂的考生很可能会比某些A区的还要多,主要原因是这些学校的调剂线较低。所谓学校条件,指的是学校的情况,比如、、双一流、省部共建等,并不是指这所学校的寝室条件、有无空调、是否提供宿舍等硬件设施。近几年,拥有调剂名额越来越少,而这些为数不多的调剂名额,也几乎都是留给本科名校,分数较高的非平民,建议普通考生们不要尝试这些学校,免当炮灰。
具体情况可参考山东大学年调剂的部分名单,第一列是本科院校,第二列是本科专业,第三列是一志愿学校,最后一列是考研初试的成绩(图片来源参见水印)。
所谓学科条件,指的是相关学科有无学术大牛、学科建设情况(一级博士点、一级硕士点)等。教育部在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也具有较大的判断参考价值在该评估中相关学科获得B-以上(包括本数)评价的,可以说是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也是部分院校保研、考博对先前专业的要求,而具有C(包括本数)以上评价的学科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水平。虽然有的院校由于近几年经营不善,可能已经不符合多年前那个较为强大的老印象,但如果能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保有相应的评价,起码可以保证在级硕士在读期间依然有着较好的学术资源。而学术大牛指的就是相关学科的国家级学会的会长副会长,以法学为例,如果是学习民商法,那么中国民商法学会的会长、副会长都是成名已久的学术大牛,而民商法学会的诸位理事,则可以理解为少壮学者,即潜在的学术大牛。在考研调剂的过程中,这三条肯定难以兼顾,而其中优先级,就需要结合个人的生涯规划来确定,因人而异。
就像上文所言,想要考博升学的,那么学科条件和学校条件就要优先一些,毕竟现在博士升学大部分都是申请考核,且这种变化是一个大趋势,很多高校在申请条件上规定了本硕必有一个、或者双、,也有的学校的要求是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评价设定的,比如要求硕士学科的学科评价B-以上。推荐信是申请考核制必备的材料,在学科建设较好的学校,更容易获得两封相关学科副高级的推荐信,而且有的学校甚至要求两封教授的推荐信,在排除副教授的推荐信之后,对于那些没有博士点的高校,很难在校内满足条件。
想要工作的,地理位置就要优先一些。以法学专业为例,北京、上海聚集了全中国最精锐的法律工作者,不论是律师、检察官、法官还是法务,都可称之为最强。在这里能够享受到的实习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含金量高,一方面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在实习中争取留用的机会,还能为自己毕业季找工作增加有利的筹码,可谓一箭三雕。想要毕业之后直接考公或者考编的同学,选择余地相对而言是最大的,但也并不是为了硕士学位可以来者不拒。最好是能够选择想要公考的省份的学校,当然如果能精确到市一级那就更好了。尽量选择在当地影响力较大的传统文科院校,很多时候校友间的关系可能会成为仕途上的一个契机。
而且各地高校的分布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迹可循的。依然以法学为例,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在当地办学历史悠久,法律行业影响力巨大的院校,以东北为例,吉林大学自然是在东三省一家独大,但具有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教育背景的从业人员在辽宁省内的法律行业依然有着极高的比重,这种情况到了黑龙江省,就是黑龙江大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目标是当地的财税系统,那么当地的财经大学就应当重点注意,想要在当地考教师编,那当地的师范大学就不可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