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传承北大荒精神培养知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史馆展示的最早校区场景图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有一所以“八一”命名的大学,这就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年学校创立,由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担任校长。学校诞生在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大潮中,旨在为北大荒建设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如今,已经走过六十三载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始终与北大荒这片热土紧密联系在一起,传承北大荒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培育优质品种打造龙江品牌
建校以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始终把“培育优良品种、争创优质品牌”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近十多年来,学校的作物、禽类优质品种选育成果丰硕,审定小麦、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新品种20余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三五”期间,学校水稻中心自主选育出优质水稻系列品种5个,其中耐盐碱水稻品种垦粳8号,具有耐盐碱、抗倒伏、口感好等特点,品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年黑龙江国际大米节个样品评选中获得“优秀入围奖”。学校马铃薯科研团队研发出“垦薯1号”“垦薯2号”“垦薯8号”马铃薯优质系列新品种,具有高产、高淀粉、高抗病等特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在省内得到大面积推广。
学校科研团队历经二十年培育出优质商品鹅“狮白鹅”,构建起“玉米+大鹅”的生态农业新模式,连续多年深入龙江基层乡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并已形成繁育、养殖、屠宰、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市场面向十余个省区,每年供应商品鹅上千万只,是目前黑龙江最具影响力的地产禽类品牌。
不仅如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还创新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学校的国家大豆行业技术体系高产栽培科研团队在“三垄”栽培技术基础上,构建起“良种、匀密、水肥一体化、化学调控”为主的新型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自年起,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开展大豆高产潜力挖掘试验研究,建立10余个大豆高产示范点,创造了一批高产高效典型。年,科研团队采用省内优质大豆品种开展大豆高产攻关示范,在经历台风植株轻微倒伏情况下,产量达到亩产.2公斤,刷新东北大豆单产纪录。
正在观察实验的同学
学校水稻中心研发出水稻“双侧双深”高效栽培模式。从年开始,科研团队与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农场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了水稻“双侧双深”高效栽培新模式,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这项新技术其改变了原有的水稻耕作栽培方式,将水整地搅浆平地变为旱整地、旱起垄,由全层施肥变成集中条带分层分类施肥,解决了水稻垄作机械插秧难题,具有显著的“节约水肥、提高效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优势,作为垦区重点推广技术进行示范应用,被誉为“现有水稻耕作栽培模式的重大变革”。
田间地头找课题水稻专家郑桂萍守望稻田37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科研上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默默奉献的教师们,是他们将北大荒变为北大仓,传承了北大荒精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垦区水稻耕作学科带头人
郑桂萍教授
郑桂萍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作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垦区水稻耕作学科带头人,郑桂萍守望稻田37载。
20世纪80年代中期,黑龙江垦区大规模发展水稻生产,虽然农垦大学是垦区重要科研基地,但当时学校在水稻研究方面基本上是空白,农业栽培专业的李金峰老师主动承担起学校水稻科研的重任。
起初,郑桂萍只是协助丈夫李金峰搞试验,后来,这项工作变成了两个人的合作。郑桂萍善于在田间地头找课题,为了解决盐碱地种稻难题,郑桂萍带领团队选育出了两个耐盐碱水稻品种,获得了盐碱地改良剂发明专利,对盐碱地水稻开发和种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水稻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他们培育出的4个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在垦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并圆满完成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其中“水稻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及配套机具的开发与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年8月,李金峰在从农场科研基地返回学校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5岁。
自从李金峰走了以后,郑桂萍既要在学校进行水稻科研,又要奔走于垦区开展调研和技术服务。正是他们夫妇对北大荒的热爱和对稻田的痴情,深深地感染着他们的学生。郑桂萍常说:“老师是一种特殊职业,老师的言传身教会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很多印记。”每到农忙季节,郑桂萍便带领师生们下田劳作。试验田里,一眼望去,全都是戴着草帽闷头工作的人,分不清哪个是学生、哪个是老师。她指导的学生毕业时成为农场争抢的对象。“郑桂萍的学生”成为品牌,也成为对她教书育人30多年的最好肯定。
建设五大专业集群传承北大荒精神再出发
如今,已经六十三岁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也不断改革创新,在龙江大农业上续写着华彩篇章。
忙碌的实验室
学校围绕黑龙江省重点产业发展和区域转型升级,面向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产品种植专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专业集群”“畜产品养殖专业集群”“农机装备现代化信息化专业集群”“物流销售专业集群”5个优势专业集群,优化涉农专业结构,增设产业发展急需的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等急需专业,持续推进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培养新兴行业产业应用人才,助推龙江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农产品加工、大数据、航空、康养、设施农业等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目前北大荒农产品加工产业学院已完成前期建设准备工作,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审答辩。正在筹备的腾讯大数据产业学院和康养产业学院已经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长的走廊
学校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结合省内产业结构布局建设“四院一所三园”八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探索出了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在科技服务领域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更好地服务垦区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搭建科技服务“大舞台”。
同学正在查看实验数据
学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不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为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向“新六产”转型升级持续输出源动力。充分利用“三区”人才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干部挂职等人才服务形式,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十三五”期间派出各学科领域专家余人次,覆盖全省20余个市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科技特派员获科技部通报表扬1人、黑龙江省通报表扬2人,1人事迹受到《人民日报》专版报道,1人获得新时代大庆市“最美奋斗者”称号。
实验人员
两年来,学校获批各类科研项目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社会学科基金项目4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2个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被储备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备案建设了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了20个科研共同体。“北大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验收。以生物中心为试点,分级分批实行了校级共享平台实验仪器设备有偿服务。修订了科技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优化了科技人才培养环境。1人入选龙江科技英才,1人获省青年科技奖,5人获省“优秀科技志愿者”荣誉称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