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气象防灾减灾里的中国贡献中国气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局积极推动气象事业走出国门,在构建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国际气象防灾减灾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架起中蒙高空气象资料共享桥梁
中国气象报记者余亚庆通讯员王盈
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探空站稀疏地分布着。在这里,高空资料显得尤为珍贵。而探空、测风报告以及高空探测基数据资料的获取,对于天气形势分析及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年,中国援助蒙古国南戈壁省气象局探空站建设工作拉开序幕。同年,中国气象局带着先进的科研成果、项目纷至沓来,在蒙古国建设了南戈壁省探空站,填补了该区域高空资料的空白。年1月18日,蒙古国国家气象和环境监测局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关于南戈壁省高空站运行维护和数据传输的协议》。随后,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印发关于援助蒙古国南戈壁省高空气象观测站资料传输等事宜的函,明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承担该站业务运行后的常规技术保障任务。
雷达巡检是确保高空站运行稳定可靠的重要一环。“巡检过程一定要认真仔细,遇有疑难故障必须快速排查解决,决不能留有任何隐患,否则会给观测带来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庆友说道。
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工作人员检修维护蒙古国南戈壁省雷达设备。图/中国气象报内蒙古记者站
但这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时间紧、任务重、语言不通是巡检过程中令王庆友印象最深的事。一般情况下,巡检需要8天,去掉离、抵境两天和来往南戈壁省两天时间,留给实际巡检的时间只有短短4天。“由于探空雷达和水电解制氢设备巡检同时进行,双方都在‘争抢’蒙语翻译人员,有时候翻译人员不得不在制氢室和雷达值班室之间来回奔跑。”王庆友笑着说道。
巡检期间,巡检组还会针对探空雷达基本原理、系统标定及维护维修,以及水电解制氢设备基本工作原理等内容,对南戈壁省气象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双方就如何提高南戈壁省探空业务质量、增强安全制氢用氢意识等进行深入交流。若雷达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难以排除的故障时,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会立即组织技术人员“会诊”,在最短时间内帮助蒙古国气象部门排除故障。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通过巡检共排除雷达故障近50起,确保了L波段雷达和水电解制氢设备工作性能及技术指标符合要求,保证了设备稳定运行。
蒙古国南戈壁省气象局局长冈·都拉木乔称赞道:“中国为蒙古国天气预报提供了关键的高空气象资料。”
中俄两岸携手防灾减灾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曲成军
今年4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中俄黑龙江凌汛会商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举行。会上,中方的预测结论,得到了俄方气象专家的一致认可。自年以来,中俄两国防凌会商机制已建立20年,为保护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是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界江。一直以来,两岸人民皆面临森林火灾、洪水的威胁。因此,加强两岸信息沟通、数据交换,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研究,对双方而言都是迫切而现实的需求。
自20世纪90年代起,黑龙江省气象局与俄罗斯水文气象部门之间的互相考察、交流学习及防灾减灾合作从未间断。
在年黑龙江突发特大洪水期间,中俄双方实现气象信息共享。当时俄方第一时间将黑龙江左岸流域降雨信息、两大水库泄洪信息及气象专家得出的雨情分析材料传送到位于黑龙江右岸的黑河气象部门,为中方防汛抗洪抢险工作打下扎实基础。而针对俄方海拔高度偏低、干流堤防抗洪能力不足的事实,中方气象部门也同样积极提供监测数据,得到俄方高度认可。
俄罗斯代表团成员在黑龙江省气象台气象科普基地体验气象科普小游戏。图/中国气象报黑龙江记者站
国际防灾减灾合作离不开科技合作。自年1月以来,黑龙江省气象局加强与俄罗斯滨海、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地区气象科技项目合作,组织业务骨干赴俄罗斯进行水文气象、环境监测考察,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研发、东北亚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方面开展了有效合作。同时,黑龙江气象部门不断完善远东地区标准化气象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中俄双方雨情、水情、冰情数据信息交换,部分数据目前已实现在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上共享;利用牡绥俄园区天气通应用平台、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