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政追梦不负韶华奋进足音铿锵
年,黑龙江省民政系统牢记初心使命,实干笃定前行,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倾情服务保障困难群众,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范专项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顺利实现“十四五”民政工作良好开局,在奋进新征程上,以铿锵有力的步伐谱写了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哈尔滨市——
探索创新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年以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立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不断优化基层治理架构,推动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权责明晰,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哈尔滨市以“改革社区服务平台设置、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强化社区自治”为主要内容,明晰街道和社区权责,街道和社区的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集中,居委会民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治协商、民主监督等自治功能向社区睦邻中心集中。通过基层民主协商,运用“居委会+社会组织”的运营模式,链接和整合资源,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化解邻里纠纷、庭院治理、破解停车难题等自治活动,充分激发了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党建引领,构建便民服务平台。哈尔滨市强化党建引领,健全社区“大党委”机制,建立区域联合党组织,在住宅小区构建由社区党组织、物业企业党组织、业委会党员代表和业主党员代表参与的“四位一体”党建平台,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通过“全岗、全科、全网”服务,构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体系,便民利民、集约高效的服务新模式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同时,推进“一网通办”向基层延伸。目前,哈尔滨市政务服务平台已完成向乡镇(街道)的延伸工作,大量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查可办。
创新模式,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哈尔滨市出台了《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社区工作者按照4名社区“两委”专职成员和若干名社区干事的“4+N”结构配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干事,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实施新的薪酬体系,提高工资待遇。
齐齐哈尔市——
深度融合高质量推动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为驱动,推动养老事业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持续高位推动,着力抓好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养老服务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优先发展,连续10年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列入民生实事,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全市中心工作一同部署推进。每年印发养老服务任务清单,定期召开全市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动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先后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政策》《养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坚持市场导向,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齐齐哈尔市围绕“养老服务、旅居养老、健康养老、老年食品、老年用品、养老地产”6大链条,构建全链条谋划、全方位推进、全要素提升的机制,打造多元产业体系,五年开工建设重点项目个。强化要素支撑,打造康复辅具推广示范社区20个,一批康复辅具应用项目投入使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23万名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加强科技人才保障,打造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互联网+智慧系统+手机APP”综合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培训。
夯实基础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养老机构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达到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1张。优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需求。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和公办养老机构提升改造行动,全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建立市级老年人数据库,开展独居、空巢等老年人关爱探访,探索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资助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在市本级开设30所老年大学分校,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广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成立村级助老服务队余支。
牡丹江市——
多措并举提升救助管理效能
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民政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探索新路径、完善新机制、谋划新举措、树立新标准,做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成立市救助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建立市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机制。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一年来,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人,护送返乡人。
调动社会参与。救助管理机构切实履职尽责,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提升救助管理工作效能。开展“百日攻坚”夜间街面巡查专项行动,对桥梁、涵洞、废弃厂房等进行地毯式巡查,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充分发挥社区网格作用,引导社区网格长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第一时间和救助管理机构联系,切实提高救助效率。协调公安、城管等部门,拓展街面巡查救助工作覆盖面。
分类施策救助。对无户籍、无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身份查询、DNA采集、人脸比对等,多渠道开展寻亲工作。超过3个月寻亲无果的,按相关规定办理落户手续后安置在社会福利机构、社会托养机构或精神卫生机构。截至目前,共为35名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安置手续。对户籍明确的流浪乞讨人员,按相关规定落实相应兜底保障政策。对多次流浪反复救助人员,向属地民政部门或乡镇政府发送提醒函,敦促属地政府落实安置政策。
佳木斯市——
规范地名管理弘扬地名文化
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民政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地名“治、管、服、宣”工作,推进地名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开创地名管理工作新局面。
强化地名管理。佳木斯市积极发挥地名委员会组织领导作用,形成由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组织制定地名命名更名专家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为规范地名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创新工作模式,优化命名更名审批流程,实行地名命名与道路规划同步,规范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命名申请核准程序。
强化服务理念。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加强门牌管理的通知》,推动形成地名精准服务的工作格局。开展地名普查工作,建立台账。做好网格化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全面完善地名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市、县两级地名数据库,进一步提高地名信息化水平。截至目前,同步更新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条。创新应用“互联网+地名”信息技术,探索建设地名地址库,开展采集录入地址信息工作。推动乡村道路命名工作,进一步助推城乡一体化建设。
挖掘地名故事。扎实开展图录典志编撰工作,积极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及时更新地图信息,增强了地图的实用性。追寻红色足迹,讲好地名故事,在网络媒体平台宣讲、录制“红色地名有问必答”互动视频等,大力宣传地名文化。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举办“弘扬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主题活动,唤起社会各界对地名文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