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来自黑龙江雪

浙江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0686.html

一个“深山老林”的小林场为什么能吸引近百万游客远道而来?原来名不见经传的雪乡缘何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又逢冰雪旅游旺季,雪乡旅游景区的真实情况怎样?雪乡冰雪游有哪些冰雪游的共性问题,又有哪些个性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一行来到了零下20度的雪乡,调研采访,探寻“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热能量”。

尽管今天的交通十分发达了,可到雪乡的行程却并不容易,没有直通的支线飞机,也没有直达的高铁,从牡丹江机场到雪乡公里,需要2个小时,从哈尔滨驱车到雪乡需要4个小时,一路要穿行在“林海雪原”中,行进在结冰滑溜的山路上。不禁想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冬季到雪乡来看雪

故事:“过去,雪乡人最怕下雪。大雪封山,好几天出不去,生活十分不方便,有时雪下得大,房门都打不开,邻居们就互相帮着挖雪、开门。现在,最盼着下雪,下雪意味着游客要来,生意好做。”经营家庭旅馆“雪乡第一家”的刘清林对比今昔:上世纪80年代,第一波到雪乡来的是一批摄影爱好者,跑得最勤的一个摄影师一年来雪乡21趟,他们就住在刘家,和刘清林的父亲称兄道弟。摄影师们不好意思老“白吃白喝”,刘家不好意思多收费,只象征性收点钱,就这样开始接待客人,开起了雪乡第一批家庭旅馆,从最初的3间房,到现在的24间客房,能同时接待80人,请了9个员工。在摄影师们的熏陶下,刘清林父子也爱上了摄影,墙上挂满了他俩的摄影作品。

像“雪乡第一家”这样的家庭旅馆,雪乡共有个。这些家庭旅馆大多沿着雪乡米长、10米宽的主街道雪韵大街排开,房子上有厚厚的积雪,像一个个雪蘑菇、雪桌子、雪蛋糕……皑皑白雪将这里装扮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洁净、静谧,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

雪乡的雪是大自然“恩赐的”,贝加尔湖冷空气与日本海暖湿气流在这里频繁交汇,造就了“夏无三日晴,冬雪漫林间”的奇特“小气候”,雪量大、雪期长、雪质粘,近7个月的雪期,深达2米的积雪,在风力的作用下随物具形、千姿百态,造就雪乡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冰雪世界。

雪韵大街是雪乡最核心的区域,“全幅武装”的游客不畏严寒在大街上来往嬉戏,有的三五成群的在闲逛,有的年轻情侣在自拍,有的坐着狗拉雪橇在玩耍,还有的大人拖着坐滑雪板的孩子在亲子游……

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王素兴奋地说:“这是第一次看到雪,第一次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红灯笼、白雪木屋,像图画里一样漂亮,真是美丽的童话雪国,不虚此行。”

屋外滴水成冰、冰天雪地,屋内则热气腾腾,雪乡室内外温差能达到40多度。普通家庭旅馆的房间内都是东北的热炕头,整洁的白床单,大花布的茶几,独立卫生间,干净整洁,明码标价,价格在每间元左右;高档民宿价格在每间元左右;景区高等级酒店的价格在每间元左右,周末和节假日价格会浮动10-30%。

“大炕上面摆酒桌,笨鸡蘑菇大块肉,大碗白酒对着喝。”生动体现雪乡的特色美食和东北人的热情豪爽。《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记录了“雪乡八大炖”,坐在火炕上,吃着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粘豆包,品林中山珍美味。家庭旅馆中,一个人一顿饭40元左右的标准,也可以自己点特色东北菜,价格适中,但份量很大,比如一盘35元的饺子,端上来满满一大盘,个个皮薄馅大,足足有28个,足够两个人吃。

雪乡的一道“风景”就是毛驴和驯鹿。怕粪便弄脏雪地,毛驴和驯鹿都有“标配”,屁股后面都挂着个布袋。白天,它们的工作是驼着为各家配送的物品,慢悠悠地行进在雪地上;晚上,则变身为巡游花车的主力,带领着敲锣打鼓的老年秧歌队,沿着雪韵大街展示一圈,让游客体验东北的“夜生活”。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期,女性游客居多,占60%以上;第一大市场是东北黑龙江和吉林的游客,第二大市场是广东的游客,其他游客大多来自南方的浙江、江苏、贵州、湖南等省。南方游客专门选择温度最低时来感受北方的冷,用对雪乡的沸腾热情,挑战严冬极寒,体验和南方不一样的气候和文化的差异。

20年磨一剑

故事:走进雪乡的一处公厕,温暖、整洁、干净,没有一丝异味,抹布整齐地叠好,一个50多岁的保洁员静静地站在水池边,不时地抹去客人洗手后留下的积水,偶尔还和客人攀谈几句。她今年刚到雪乡做公厕保洁员,夫妻俩原来都在林场做营林工作,收入不稳定,还要供养在外地上大学的孩子,压力很大。从正规林场工人到公厕工作,毕竟有一定落差,她和丈夫作了一番“思想斗争”,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周围人的看法。“但公厕的工作总得有人干呀,两个人换班,一天工作7小时,不太累,不受刮风雨淋,比林场的工作轻松多了,还有多元的稳定收入。”不卑不亢地闲谈中,听得出她已慢慢接受和适应了这份新工作,只是最后问到她的名字时,她脸上仍掠过一丝羞涩,保留着“尊严”,始终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只说“就叫我白姐吧。”

像白姐一样,努力放下“身份”和“面子”,克服思想障碍,平静地融入到市场中,坦然地接受在“公厕”工作,雪乡的14个标准化公厕中还有27个来自林区的保洁员。像白姐一样,从林业工人变成“伺候人”的旅游服务人员,转变观念、学习新技能,吃上“旅游饭”的转岗工人多达人。

雪乡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林区转型的示范点。有人说是因为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徐克的《智取威虎山》让不知名的雪乡声名鹊起,其实,雪乡并不是“一炮而红”,而是靠着森林工人的转型、一点点投入改造,积累整整了20年,经历了观念的碰撞、转型的阵痛、产业的升级。

“雪乡所在的双峰林场,雪大、路远、海拔高、山多地少,生产生活环境艰苦,被称为大海林局的‘西伯利亚’。”大海林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局长刘书宾讲起了雪乡的历史: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到年商业性木材全面停伐,原来靠“砍木头”为生的林场断了生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不得加快向旅游产业转型。“冰天雪地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需要精心培育,雪乡人一直在探索创新,一直在改变着自己,努力跟上时代、适应市场。”

过去,东北人有“猫冬”的习惯,现在冬天却是雪乡人最忙碌的季节。不少人白天在家庭旅馆上班,晚上加入为游客表演的老年秧歌队,再挣20元。旅游季结束后,春季植树造林、上山采野菜,进行腌渍或速冻为冬季做准备,秋天上山采蘑菇,都在冬天卖出去,让游客尝到“森林的味道”。

不仅中老年林业工人有了新的工作岗位,还吸引年轻人回到雪乡。21岁的任建鹏从哈尔滨学院毕业后回到雪乡,赶上景区上马“智慧景区管理系统”,他正好“学有所用”,他告诉记者,这套系统在国内景区中算最先进的,游客在网上凭身份证预约购买元的门票,到达景区山门后,只需三秒钟就可以刷脸进入景区了;游客登陆景区的APP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4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